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而阅读是教师最好的成长方式。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还是教育智慧的沉淀,书籍总能为我们点亮前行的路。4月24日中午,我校组织开展了第十一期“在《那棵树,那座山》里看见自己”主题读书分享活动。会议由教科室副主任徐志凯主持,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
本次活动中,青年教师们共读《那棵树,那座山》一本书,结合自身的教育实际,依次分享自己的感悟。
庄颖老师:在教育中践行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是打破传统权威框架、唤醒学习生命力的重要路径。教师需以谦逊的姿态卸下“知识权威”的标签,转而成为倾听者与追问者——用开放性问题替代标准答案的灌输,用“我们”的共学语言消解单向指令的压迫感,在等待与包容中为不同声音留出生长空间。当课堂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机械循环,转变为师生共同质疑、互相启发的思辨场域时,那些曾被忽视的轻声质疑将化作创新的火种,怯懦的试探性表达将积淀为自信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平等对话所培育的,不仅是知识的高阶建构,更是一个允许跌倒、鼓励碰撞、尊重差异的包容性课堂生态,让师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索旅程中彼此照亮的伙伴。
褚靖怡:读《那棵树那座山:印象薛法根》,深感教育者的匠心与情怀。书中“树与山”的隐喻,道尽薛法根扎根教育、攀登高峰的坚守。他“教语文即教人”的理念,以经典课例唤醒学生灵魂;手写教案、反思教学的“笨功夫”,彰显对教育的敬畏。他让我明白,教育应从“教教材”转向“教人生”,教师也需永葆“生长性”。此书予教育者温暖与力量,坚守终见美好。
蒋宛平:在《那棵树 那座山》的共读分享中,不同学科老师的多维解读令我深受启发,这些视角让我重新思考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我以书中“山与树共生的力量”为引,分享体育课堂如何通过体育育人、意志磨砺培养“山的担当”与”树的生长力”。当跨出学科边界,我发现跑道上也能听见文学的回响,体能训练中亦藏着科学的韵律。这场分享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不是独奏,而是不同声部的和鸣。当我们将各自的专业星光投向同一片教育夜空,照亮的便是学生完整的成长宇宙。
叶晔:薛法根老师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成长为全国特级教师、教育家的历程,恰是一部教师终身研究学习的生动教科书。正如他在《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中所言:“深刻的东西都是简单的。”教师的终身研究,本质是回归教育本真——以儿童为中心,以学习为信仰,以人格为底色。薛法根的故事启示我们:教育者的研究之路,不是追逐潮流的热闹,而是静守初心的深耕;不是孤独的苦修,而是与学生、与时代共生长的生命诗篇。
陈昕瑶:《那棵树 那座山》就像一本教育成长指南,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蕴含着智慧与力量。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提升专业素养,更要修炼教育品德;不仅要学会从失败中崛起,更要勇于创新与传承;不仅要有高远的目标,更要保持清醒与坚韧。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以这本书为指引,不断汲取其中的营养,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昱:薛法根老师的教育思想,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成长自然流淌。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一套教学方法,更在于唤醒教育者思考: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或许正如他所说:“好的语文课,应该像种树一样,把语言的根扎进学生生命的土壤里。”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在喧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显得尤为珍贵而富有力量。
翟羽佳:《那棵树 那座山》这本书让我看到薛法根老师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在真实的话语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说真话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勇气和自信,这能够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这一点启示我在语文课堂上,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对生活的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侃侃而谈,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说真话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把钥匙,它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他们在真实的表达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读书分享结束后,教科室副主任徐志凯老师进行总结:“了解薛老师的故事并进行感悟是为了更多的教师能成为像薛老师这样的‘大先生’,能在其身上找到自己教育的影子。阅读这本书就是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看自己,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让自己走得更远看得更高!”。
阅读的魅力在于,它既是私人的体验,又是集体的共鸣。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读的是故事,一群人读的是人生。”愿我们永远保持对阅读的热忱,在字里行间遇见更广阔的世界,也遇见更丰盈的自己。
期待,在书中再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