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雨水季节,万物复苏,春雨润物细无声。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我校组织开展了第十期“‘阅’进心灵 ‘读’享时光”主题读书分享活动。会议由教科室副主任徐志凯主持,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
读书分享:春雨润心 思维碰撞
春雨时节,正是播种希望、滋养心灵的时节。活动中,位老师依次登台,分享了他们近期阅读的书籍与感悟,让知识与思考交织融合,如春雨一般滋润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田。
祝林云:《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像一束光,照见了当代教育中隐秘的伤口。戈登的文字令我获益匪浅:被看见不是简单的物理注视,而是穿透行为表象,感知孩子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始于目光的交汇。当我们学会用心灵的眼睛去"看见",每个孩子都会绽放出独特的光芒。这种看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根基。
房晨老师评价:我认为“看见”有两个层级,表面的和心灵的。表面的更多指向学生的行为,而心灵则透过行为看到学生的本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修炼自己的“看见”能力是很重要的。
于潇静:读完《“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我深刻感受到其对当代教育问题的精准剖析与解决路径的清晰指引。书中不仅系统论述了社会转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还提出了培养学生内在动机、提升学习责任感的具体策略,尤其是在小学生成长特点的分析上,强调了自主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此外,书中对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教育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对教育理念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这本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值得深入研读与实践。
张傲老师评价:于老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教师的角色不仅应该顺应时代,还要帮助学生解决诸多问题,以便学生更好的发展。
张傲:《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老师以从教30年的经验为基础撰写而成的。书中不仅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还辨析了知识传授与灵魂唤醒的关系,并从分数导向转向人的成长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探讨。此外,书中的教育叙事凸显了成长型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莫大的启示。
祝林云老师评价:听了张傲老师的分享,我对教育智慧的理解从片面走向了深刻,“我们要成为怎样的老师?”要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要深入阐释教育的本质,由此展开探讨。
房晨:《学会提问》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避免盲目接受信息。书中强调的“好问题”不仅能引导思考,还能激发创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发现自己常常忽略提问的环节,导致理解停留在表面。今后,我会更加注重提问的技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不仅是获取答案的工具,更是探索世界的钥匙。
曹萍萍老师评价:提问是一门艺术,如果有效的提问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房老师的分享使我打开了更多提问的大门,提问策略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追求目标。
曹萍萍:我读了颜莹老师的《教育写作》一书,从书中我认识到教育写作对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石,而通过教育写作将反思清晰化、系统化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将基石打磨好、搭得稳。我们要在教育中写作,而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吴干老师评价:论文写作是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重点,曹老师的分享,让我对教育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课例、反思、还是随笔,都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吴干:读完《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我深感震撼,同时也得到了深刻的启发。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并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兴趣、天赋和潜能。作为教育者,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尊重并理解这些个性差异,为每个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体验。在《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中,我见证了老师们如何精心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特质,并据此为他们设计独特的学习路径。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让我深感敬佩,并激发了我去尝试和实践的决心。
于潇静老师评价: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发掘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生长点,及时关注他们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以观察为切入点,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生长。
春雨化育 书香致远
当书页合上时,思想的涟漪仍在荡漾。在活动尾声,教科室副主任徐志凯老师对各位青年教师的读书分享以及阅读成果进行了点评。他高度赞扬了老师们阅读涉猎的广泛性和思考的深刻性,并对每位老师的分享提出了建议。同时他也希望每一位教师能因为阅读,不断自我成长;因为阅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案头万卷终觉浅,堂前点滴始成真,教育者的修炼,永远行进在书页与讲台构筑的征途上。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正青春 青年教师悦读园|第九期:悦读 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