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震泽实验小学语文组老师参加了苏州市小学语文专题线上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同里实验小学徐林珍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课文《司马光》。
(一)《司马光》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能在阅读和思考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学习“文言文”,我们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徐老师的课堂确立的目标很有指向性,板块设计也非常清晰。
课始,徐老师以“趣”为先导,以“读”为主轴,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古今对话”,引导学生弄明白古文的意思,最后感受人物的品质。在课的结尾,徐老师注重课堂知识的迁移运用,拓展学习了跟课文相关联的两篇小古文,有效夯实了学生的基础。
(二)课后,大家对这节课进行了讨论,大家的交流整理如下:
1.牵手“读一读”,开启学习之门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悟”的基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徐老师以“读”为主轴,将课堂串联,每一环节的“读”都是层层递进的。
首先是读通顺。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徐老师的朗读指导就更为细致具体。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等方式为学生扫除了识字障碍,听老师读、学生仿照读、划节奏读,形象直观地帮助了学生注意词句间的停顿。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学生便能把文言文读通顺了,第一个目标由此达成。
其次是读出韵味。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老师充满抑扬顿挫、古朴悠扬情味的范读,让学生学习“声断气连”的停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出吾之心”的境界。
再是读明白。①懂意思。在生生思维碰撞中,总结探索了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如借助注释、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讲一讲。从讲清楚到讲生动,徐老师的指导也非常有层次。先是让同桌合作,一人读古文,一人说白话文,来一次“古今对话”,从一开始的一句一句,到最后的独立完成全文,学生在一次次的练说中习得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浸润“传统文化”,初现生命拔节
朱文君说:“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天空没有星光,就像花朵没有芳香。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学生通过与“文言文”的相遇,对传统文化的特有元素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徐教师的课堂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
(1)复姓。复姓中广为流传的有令狐、欧阳、公孙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珍贵元素。徐老师的课堂上,让我们看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2)去标点版、纵向排版、古文篆书版本。这些都是不同于现代人的写字读书习惯的,古文没有标点。学生通过接触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形中受到了熏陶,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新奇感和求知欲。
(3)诵读“声断气连”,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朗读方式,更能感受文言文十足的韵味。
(4)“文白”区别。学生通过白话文的讲,去体会到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5)美好的品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修养与品行,文言文的许多小故事都塑造了人物不同的品质。徐老师在带着孩子们读通读明白课文后,还引导孩子去发现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小古文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但也是一个新的教学起点。但只要大家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就一定能找到一条帮助学生学好小古文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小古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上一篇:《童年》整书阅读指导
- 下一篇: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