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对“新课标·新教材·新教学”理念的研究,并推动教师们深入掌握课程标准、透彻理解教材内容、高效实施教学策略,吴江区李新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于11月14日上午,在震泽实验小学成功举办专题研修活动。来自李新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以及震泽实验小学的40余名教师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震泽实验小学的于潇静老师和天和小学的金怡婷老师分别呈现了她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实践。
于老师以一个贴近生活的投篮场景作为引入,经过深入的讨论,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他们需要比较的是投篮命中次数占尝试次数的几分之几。接着,学生们运用通分技巧将分数转换为具有相同分母的形式,并进一步转换为百分数,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其应用的必要性。随后,将百分数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学生们揭示了百分数在表达两个量之间关系时的作用。通过情境的分类,学生们理解了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百分数不会超过100%,而表示独立量倍数关系的百分数则可能超过100%。此外,学生们还感受到了百分数的随机性和确定性,意识到通过大量百分数数据可以进行合理的预测。最终,通过辨析,学生们明确了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指出分数既可以表示量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值,而百分数则主要用于表达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来自天和小学金怡婷老师巧妙地以“哥哥比妹妹大四岁”这一具体情境为起点,激发学生们对兄妹年龄差异的深入探讨。课堂上,学生们从初步的“猜测”年龄差异,逐步过渡到“分析”年龄之间的联系,最终“归纳”出年龄变化的规律。金老师围绕“变”与“不变”的主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视角审视问题。在实践中,学生们意识到单纯使用数字来表示年龄过于复杂,从而产生了用字母来代表数字的需求。当学生们提出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时,金老师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辨识差异和逻辑推理,鼓励学生自我修正,最终在概念上达成一致,实现了教学上质的飞跃。
在说课评课环节中,两位执教老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
于潇静
在教授六年级《认识百分数》时,我首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入,说明比较投篮技术需要相同投篮次数。接着,我引导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包括比较投篮命中率、认识读写百分数以及理解其在生活中表示两个数关系的含义。学生还学习了如何对百分数进行分类,区分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和两个独立量的倍数关系。此外,我让学生感悟百分数的随机性和确定性,以及它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强调在评价时考虑百分数和相关总人数的重要性。
金怡婷
在今天的课程《用字母表示数》中,我主要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了设计。首先,我们为何要用字母来表示数?这是因为存在变量,与以往使用字母表示特定数值不同,本节课更强调字母能够代表这些变化的量。其次,为什么字母能够用来表示数?答案在于它们代表了不变的规律。学生通过理解这些恒定的数量关系,学会使用字母来表示数。最终,我想传达的是使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用途。在板书的最后,我展示了我们原本只能用具体的数字和算式来表达某个量,但由于其变化性,我们需要一种更通用和概括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采用了字母表示数。当然,通过字母表达式的运算,这些字母也能像数字一样参与计算。这便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的三个主要思考点。
随后,来自工作室的沈凤飞、陈怡和震泽实验小学的钮晓东三位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沈凤飞
认识百分数是数的认识专题的起始课,与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单元相似。于老师依据教材设计了本节课,先在生活情境中教授百分数的意义,再回到生活中理解其应用,研究量之间的关系,体现新课标理念。课程还通过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展示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教学应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序列,有效处理评价信息。
陈怡
金老师的课程内容丰富,虽然例题和练习看似简单,但涵盖了用字母表示年龄差、倍数关系和餐桌练习等。课程强调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以及形成代数思维和符号意识。金老师特别强调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如年龄差的不同表达方式,展现了深度学习和知识形成的过程。她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钮晓东
于老师今天上课讲解百分数,教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对百分数的理解和应用。她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分数表示投篮命中率,再引入百分数概念。接着,于老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帮助他们理解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最后,她强调知识的分类和对比,强化了百分数在统计概率中的随机性认识。
在活动的尾声,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凌建青老师,基于今日所展示的两堂课例进行了精彩点评。
凌老师提到,在今天课堂实践中,老师都融入了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这很有意义。于老师强调了百分数的来源,指出要关注两个量及其关系,并将它们转换为分母为100的分数,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印象。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显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她还创新地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不同量之间的关系,包括部分与整体、两个独立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深化对百分数的理解。在第三个环节,于老师通过生活例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从统计表到统计图,为理解数据稳定性打基础。金老师在上课时未局限于特定答案,显示了对课程的全面预设。她和于老师都强调了根据关系来表达量,但教学时还需强调为何采用这种方法。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都涉及两个变量,因为变化,所以使用一般化表示方法,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明确。
他最后强调,教学应当是互动的过程,既要教授知识,也要关注学生的吸收与理解。我们应当将焦点转移到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身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能够更多地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业进展。在常规课程中,必须注重讲授与练习的结合,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练习,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这一点,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上一篇:透视七认真,提升教学质量
- 下一篇:“教-学-评一致性”下解决问题专题课堂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