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课堂“研”途有你 (一)
日期:2024-04-18 14:02:36  浏览量:82

本次教研活动,围绕享受美术课堂的主题,首先由邱老师在3月27日上课,课题是《奇思妙想》。

课后邱老师谈谈自己的课后感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奇思妙想的接受度非常高。他们对于新颖、独特的想法充满好奇,对于自己的创作也更加积极。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激发了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也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成就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尽量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孩子们自由表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也会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也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了乐趣。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奇思妙想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他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对于生活中的细节也更加敏感。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总的来说,小学美术奇思妙想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够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附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绘画中图形组合的表现方法。能根据身边常见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创意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创设欣赏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习图像组合的新方法。开展游戏与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开阔思路,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完成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

3、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感受奇思妙想的非凡创意,学习大师的创新品格,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绘画中奇思妙想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发散学生思维,运用多种元素构成有新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

课件、绘画纸、记号笔。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创意示范)

1、从旬阳到白河乘坐的交通工具产生的新奇想法。(教师边描述边板演)

2、板书课题——奇思妙想。

二、欣赏探究。(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1、有关联物像组合作品:马格利特——《比利牛斯山之城》。

(1)想象一幅有海洋,有天空,有石头,有城堡的画面,会是什么样子?画家马格利特笔下用巨石、大海、城堡组合在一起是怎样的画面呢?

(2)这幅作品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什么地方最奇异?(相关联的物象组合,漂浮感)

2、无关联物像组合作品:马列维奇——《莫斯科的英国人》。

(1)出示《莫斯科的英国人》作品中的毫不相干的各种物象。

(2)出示《莫斯科的英国人》完整作品,思考:这些毫不相干的各种物象在同一幅画面中出现又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它在组合过程中用到了那些办法?(画家的主观意识强烈,组合:大小的区别,穿插的运用)

3、出示一组学生常见物品的图片,激发学生组合联想。(让我想想)

(设计意图:从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对这种有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画面的欣赏和解读有以下目的:

1、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的素养,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欣赏一幅画。

2、我们常有的审美判断往往是“像与不像”,而这种画面更多的是从画家自身的审美判断出发的,培养学生从画家主观意识,画面的冲击力和张力等方面来欣赏一幅画,也是对学生审美判断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3、两幅作品均属西方油画,美术表现形式和我们传统绘画有所区别,这对于学生从多元化文化的理解这一方面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三、艺术实践。(美术表现、创意实践)

1、欣赏学生作品。(生活中常见物象的创意组合)

2、提出艺术实践要求:(出示一些常见物象图片)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生活中的物品用写生或者记忆的方法进行巧妙组合,创作一幅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线描作品。

(设计意图:设置图像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散思维,再次从学生作品中感受用有关联和无关联图像进行组合的大胆创意,学习这种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美术表现,进行创意实践)

四、展示交流。

1、好作品展示。

2、游戏:你的画我来猜。(互评+自评)

(设计意图:通过“你的画我来猜”的方式进行作品的互评、自评,既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心路,也感受他人的奇思妙想,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锻炼学生敢于表达想法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欣赏一组创新作品:将生活中的各种物象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将其超常规的组织在同一画面中,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生活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才变得妙不可言,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并尝试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改变生活。